|
作品中文名稱 Chinese Title | 安卓米達 |
作品英文名稱 English Title | Andromeda |
作者中文姓名 Artist (Chinese Name) | 保羅‧居斯塔夫‧鐸芮 |
作者原文姓名 Artist | Paul Gustave DORÉ |
國籍 Nationality | 法國 |
生卒年 Artist Dates | 1832-1883 |
年代 Date Made | 1869 |
簽名 Signature | 右下角 : Gve Doré 1869 |
材質 Medium | 油彩、畫布 |
尺寸 Dimensions | 255.2 x 171.5 公分 |
典藏編號 Accession Number | 0006008 |
這幅神話題材的典故出自奧維德(Ovid, 43BC-17∕18AD)《變形記》,故事描述安卓米達為衣索比亞公主,由於她的母親誇耀安卓米達的美麗而觸怒海中神女,波塞頓因而派出海怪刻托(Cetus)攻擊衣索比亞。為了拯救國家被毀滅的命運,安卓米達願意為王后誇耀而犧牲,被綑綁在岩石上等待海怪的吞噬。
以往的藝術家多將故事焦點置於英雄柏修斯(Perseus)與海怪奮力搏鬥之景,強調英雄救美的勇敢無畏,但保羅‧居斯塔夫‧鐸芮(Paul Gustave Doré, 1832-1883)筆下的安卓米達則呈現出新的觀點。畫面上,赤裸柔弱的女性身軀成為主角,包圍著她的是巨大陡峭的灰黑岩石、詭譎陰沉的黑暗夜景、張牙怒吼的海怪、噴濺而起的洶湧浪潮等殘酷力量,在此人類的無助與自然的強硬形成鮮明對比,暗示出了畫家鐸芮的浪漫主義傾向,比起故事情節的描述,這件作品傳達給觀者的訊息更是關於人類對於自然力量之宏偉壯觀的敬畏。
鐸芮時常藉由旅行紀錄下歐洲各地壯闊迷人的山脈或海岸景致,並將之融入他的藝術創作中,畫家對風景的精心觀察最終轉變為畫作上細膩如實的表現,一如此畫中岩石長年經過海水刷蝕所留下的紋理,或者浪潮撞擊到岩石上噴濺起的泡沫。【安卓米達】在1869年完成後便於開幕的倫敦鐸芮畫廊展出,1878年鐸芮完成另一幅神話作品【海洋】(Les Océanides),畫中描繪眾多赤裸的水精靈環繞在巨大岩石上,為被縛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感到悲痛;兩作皆採用了相似的元素及風景氛圍,但【海洋】中優美扭動的女性身軀則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情慾暗示。
長久以來,鐸芮以其在文學及聖經插畫上的傑出表現為人所稱道,以至於掩蓋了他的繪畫成就。事實上他的畫作曾多次入選巴黎沙龍展,這幅【安卓米達】展現出畫家描繪風景的優秀能力,以及匠心獨具的圖像構思安排,印證了他的繪畫才華。(沈榕品)
|